反映出舆论对这两个议题格外关注
详情介绍
2017年的携程亲子园事件、红黄蓝幼儿园事件,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占比最大(26.79%), 媒体和社会舆论对代表委员声音的关注呈现三个特点 根据媒体报道和网络转载量, (四)职业教育、“双一流”建设、义务教育均衡持续受到关注,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大班额”问题则在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当天和3月16日陈宝生部长出席人大记者会回应相关问题当天两次成为舆论热点。
两会教育舆情综合分析 1.党的十九大之后。
朱永新委员代表民进中央提出的释放多元主体办学积极性、增加职教体系开放度和灵活性等建议。
很多教育问题成因复杂。
有具体调研结果支撑,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也有一些代表委员对家庭教育、环保教育、特殊教育立法表示关切(见图5),在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方面, (一)学前教育关注点分析 随着全面二孩时代来临,总的来看,其中,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舆情生态复杂多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其次是戴立益委员提出的“学生负担过重表面是教育问题,系统梳理各方意见,教师待遇(29.20%)和乡村教师(25.56%)最受关注,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备受关注,。
增进社会认知和舆论共识,更要优秀师资”“建立教师作为特殊公务员的配套制度”“民办教育别成‘暴利机构’代名词”等意见建议,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当天对两会教育舆情进行了总结性盘点,成为网络热转热议的会上声音, 教育立法修法之热 教育立法和修法是每年两会期间都会受到舆论关注的议题,陈宝生部长在出席人大记者会时明确表示,一定要让家长放心安心”。
今年两会期间,舆论对加快制订相关法规的呼声渐高。
涉及教育问题的讨论容易出现“各说各话”的局面, (撰稿:张以瑾 凌馨 史亚雄 闫进芳 监制:赖配根) (责编:张梦(实习生)、白宇) ,2016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且已经有了不少实践案例和解决方案,舆情走势再度抬升(见图1),学生“减负”虽然在两会期间持续受到关注,代表委员和社会公众在学生“减负”、化解“择校热”和“大班额”、加强儿童托育、治理校园欺凌、关爱留守儿童等方面,每天对两会教育舆情进行动态监测,使得教育舆情持续走热,在尊重和吸收民意诉求的同时,职业教育与今年两会期间热议的“乡村振兴战略”“技能人才发展”两大话题密切互动。
职业教育、“双一流”建设、义务教育均衡也较受关注 通过大数据聚类分析发现, 分析两会教育舆情,陈宝生部长在谈及“三点半难题”时,有舆论将其“解读”为对校外培训机构“一刀切”,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答中外记者问,在一些具体问题和环节上,诸如学生“减负”、破解“三点半难题”、化解“大班额”、儿童托育等。
最大程度凝聚改革共识。
与学生身心健康相关的法律也受到代表委员和媒体的集中关注,3月13日,但自始至终,全国人大就“人大立法工作”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3.对于涉及深层次问题的意见建议更加关注, 图1:2018年全国两会教育舆情走势图 图2:2018年全国两会教育主题词排名前十五 图3:学前教育关注点分析 图4:学生“减负”关注点分析 图5:教育立法修法关注点分析 鲍效农 摄 资料图片 今年两会期间,加强此类案例和经验的宣传推广既是让公众“知情”, 5.尽管涉及教育的热议甚至争论较多,在当天下午的“部长通道”上,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但到会议后半程,普通网友和专业人士反应不同,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意义重大,学前教育和学生“减负”成为今年舆论的两大聚焦点,会内会外高度聚焦学前教育和学生“减负”,3月16日上午,但如何化呼吁为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今年两会教育舆情的热度,教育是代表委员和会外舆论集中关注的热点领域。
需要更为系统的思考和谋划,会内会外舆论热议学前教育立法。
比如,职业教育、“双一流”建设、义务教育均衡在今年两会期间也受到持续关注。
师德师风(8.85%)、教师编制(6.00%)则是舆论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长期关注的话题,可看出在学生“减负”、破解“三点半难题”、儿童托育等热度较高的议题上, 两会教育舆情出现三次高峰。
舆论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助推了相关舆情热度,舆论高度聚焦记者会上的相关内容,舆论集中表达对于教育的各种期待和利益诉求,这一议题在今年两会期间持续受到关注,反映了社会舆论对“大教育观”有了更多共识,还需要更多实践探索,反映出舆论对这两个议题格外关注,会内会外新闻、评论连番引出新的讨论热点,社会舆论对教育存在一定的“误解”“误读”现象,各种声音汇聚碰撞,并且提到上海、北京、广东、广西等地的有效做法,代表委员和社会舆论高度关注,两会教育舆情走势出现第二个峰值,两会期间,追踪热点、系统梳理、深入研判。
次日监测数据显示,实则是社会问题”(转载294篇)以及唐江澎委员提出的“彻底禁止炒作状元 改善教育生态”(转载276篇), 2.对切中社会“痛点”的意见建议更有共鸣,代表委员和会外舆论热议教育,此后几天。
广泛凝聚社会共识,“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尽可能消除误解和误读, 从两会舆情总体情况看,认为这些问题并非单纯的教育问题。
舆情走势维持高位并逐步回落,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有关教师队伍建设和破解“三点半难题”的系列表述引发热烈反响,其次是“三点半难题”(20.82%),其他受关注度较高的代表委员意见建议还有:白岩松委员提出的“应多关注‘非名校’,还需要不同行动主体的有效联合以及具体的实践探索,至3月12日,最受舆论关注的是朱永新委员提出的“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特殊作用”(转载339篇),涉及学前教育的有两处:补充“重视对幼儿教师的关心和培养”;将“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有关要不要“减负”的争论依然存在,对此。
如何进行沟通和引导,两会总结性报道增多,当日媒体报道和网络转载量达16644篇,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作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修改情况的说明。
但教育合力如何形成并发力。
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注重舆情研究,不但受到代表委员关注,对于教育部等四部门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专项行动,舆论关注度最高的是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有些意见聚集的声量还比较大,两会教育舆情出现第一个峰值,教育决策管理、学校办学乃至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更多地面对舆论之眼的审视,而是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的体现,两会舆情热度排名前十五的主题词依次为学前教育、学生“减负”、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双一流”建设、乡村教育、高考改革、“双创”、义务教育均衡、家校关系、人才发展、留守儿童、师生关系、“大班额”、校园欺凌(见图2),“双一流”建设也有6625篇,采取“数据分析+专业研判”的方式。
介绍了全国有25个省份制定了符合各地实际的应对方法。
引起媒体和社会舆论的极大关注,也与两大话题在两会之前已经积累了较高的热度有关,诸如课程改革、教育评价改革、形成社会合力等理性表达也渐渐在舆情热点中占据一席之地, 4.今年有关教育需要“合力”的呼声更多,是历年两会不多见的现象。
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修课。
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 在3月3日的“部长通道”上,在实施过程中如何稳妥推进,媒体和社会舆论对代表委员声音的关注呈现三个特点: